在深圳,藏在“书”里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港书评(ID:jbsgsp),作者:魏小河,编辑:伍岭、罗婉,原文标题:《在深圳写作 | 魏小河:深圳有一种奇怪的包容和自由》,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深圳,有一个“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他叫魏小河。 2013年公众号兴起时,注册于深圳的一个名为“不止读书”的阅读号,走入公众视野,其背后的作者魏小河也成为公众号时代最早的以微信传播阅读的人之一。之后,“不止读书”变成了“魏小河流域”,不变的是对阅读的分享,变的是分享方式的更加多元化,魏小河不仅持续在公众号上发表深度阅读评论,也在小红书等平台用视频和播客等方式将读书代入日常生活。 成名后的魏小河总被问起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在深圳?又为什么写作? 在陌生的城市,图书馆使我安全 2012年2月24日凌晨四点,坐了十个小时的火车后,我被吐出深圳西站。 天还没有亮,人们挤在一起,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安和兴奋的气息。我看着这座陌生的城市,看着眼前这些背着行囊的陌生人,心下一片茫然。当时,我对能不能找到工作没有把握,对明天的住处没有把握。落了地,只好往前走。 头两天,我去了一户从未见过面的亲戚家。一房一厅的出租屋里住着三口之家还有一个老人,待在那里实在不安,电话联系了朋友,转移阵地,来到另一处出租房。这是一个很小的单间,里面有一个上下铺,一个小方桌,一个布衣柜和两个塑料板凳。我把行李放在上铺,算是安顿了下来。 在找工作的间隙,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南山图书馆。当时我对深圳一无所知,只是见到有书的地方,便奔了过去。图书馆里的设备十分先进,机器自动办理借书证,100元一张卡,可借5本书,期限一个月,全城通用。我拿着卡噔噔噔地上了楼,进入书架间,走走停停,把所有事情抛诸脑后。我记得那天借了一本路内的小说和一本白先勇的书,我读完它们的时候已经找到了工作。 接到面试电话的那天是星期六,我正好在图书馆,听了电话,便赶过去,先是在华强北,后来在景田。几个小时之后,我获得了工作。和公司约定三天之后上班。于是,这三天空当,再无忧虑,我又去泡了几回图书馆。 相比书店,那时候我更亲近图书馆。首先当然因为它是免费的,我坐在里面不用担心没有消费会被赶走。但更重要的是,在图书馆里坐着,我感到安全。当我一无所依,置身于全面陌生的环境里时,书使我感到熟悉,看着书架上那些我曾经看过的书,我知道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仍然稳固,看着那些我还没有翻过的书,我知道这个世界仍需我去探索。 图书馆是我和这座城市的缓冲地带。之后,则是城中村。 《不止读书》 魏小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 城中村不会拒绝你 上了几个月的班,我在公司附近的布尾村租了一个800元的单间。它在一个八层楼房的顶层。进入门洞,穿过一个小旅馆,经过漆黑的楼道,再往上爬,就会来到一个开阔的露天平台。这里加盖了很多房间。 终于,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有了一张可以写作的书桌。打开门,还多了好几个邻居,以及一个大大的顶层平台。 很多个夜晚,我在这个大大的阳台上吹风,看楼下的车流与人流,打电话给远方的朋友,或者什么也不做。这时,我常常看到对面楼房上的一只黑狗,它端坐在那里,不叫,也不动。看着我。 总之,世界真正展开,我也汇入其中,每天朝九晚五,成为城市齿轮中的一环。但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不够聪明,也不够努力。我尽量远离虚与委蛇的关系,虚情假意的寒暄,以及无所不在的权力结构。 在生活的缝隙里,我开始广泛阅读。不设目标,没有好恶,书籍对我并非工具,也不是指引,它是一个又一个壳,钻进里面,我不会担心被压扁,可以舒展自己,保持完整。我说过很多次,读书,可以让我不那么容易被折断。 当然,还有写作。下班之后,我一般会在附近的麦当劳吃一个15块钱的套餐,或者一盒肠粉,然后爬回我的小窝,写我的文章。那时我什么都写,散文、小说,乱七八糟的诗,但后来写得比较多的,还是书评。这并非因为我善于评论,而是因为读书太少,我想要通过写来更好地读。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天赋,但写作让我感到充实。我还记得收到第一笔稿费的那个下午,我走在被小叶榕包围的工业区,去邮局兑换150块钱的稿费。借用张爱玲的话,每一个脚步都是一个响亮的吻。150块钱当然不多,但那是第一个肯定,第一份奖赏。我不记得用那笔钱做了什么,当然,它也做不了什么。但我非常开心,好像眼前有一条小路正逐渐向我展开。 后来,我开了一个公众号,把文章发到那里,慢慢积累了一些读者。一年之后,一位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打算将我的文章出版成书。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骗子,几番交流之后才确认,这竟然是真的。于是,25岁那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我好像一直蛮笃定,以后要以写作为生。但我其实也没有想到,这一切会这么快实现。我的编辑千阳为这本书做了新书发布会。那一天我很兴奋,也很忐忑,那个小剧场里的座位逐渐坐满。我走上台,强光刺向我,所有的一切都向我涌来。 《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魏小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6月 一种奇怪的包容和自由 没有人想到我会以读书为业。当我辞去工作,准备出版我的第一本书时,妈妈为此担忧了很久。她害怕我找不到工作,养不活自己。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感受。大概有一些忧虑,但更多的是兴奋,因为你终于可以任性一下,离开那个令人窒息的系统,回归为一个自然人。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依然写着我的书评,在互联网上,从自媒体再到读书博主,平台起起落落,消消涨涨,我像一叶小舟,做着自己喜欢的一点事,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读在大好时光》 魏小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10月 我的写作,与深圳的关系不大。我很少写深圳的生活,主要内容都与读书有关。2016年,我出版了《读在大好时光》,2017年出版了《冒犯经典》,去年,也就是2022年,出版了《不止读书》。这几本书都很稚嫩,不专业,也不成熟,但一条河流终于慢慢有了自己的流域。 后来,我遇见很多写作的朋友,第一次见面时,他们总会好奇地问一句:为什么你会选择深圳?这个问句背后的意思是,深圳的文化产业并不发达,为什么不去北京,或其他城市,而要在深圳住着呢? 这时候我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也不知道。如果2012年我不来深圳,我还能去哪里?我只是来了,和很多不知道去哪里的年轻人一样,去一座城市,找一份工作,没有施展拳脚的信心,只是先养活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多选择。 《冒犯经典》 魏小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0月 不过,深圳确实有一种奇怪的包容和自由。在这里,没有那么多文化与文学的气氛,但同时,你也不常会遇到那种文化人特有的腐朽与傲慢。 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称自己为深圳人。但是,在这座城市里,我确实生活了十年,可能还会有下一个十年。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在深圳写作。我只是在深圳。恰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港书评(ID:jbsgsp),作者:魏小河,编辑:伍岭、罗婉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这十本书,送给对奥斯卡失望的人
- XR凉了,罗永浩又入错行了?
- 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揭晓 这些作品获奖
- 卡牌上也能看四大名著了?
- 泰国游变贵了三倍,我再也不想去了
- 名创优品想要成为“超级品牌”,开店策略上向苹果学习
- 美国2月通胀放缓至6%,比特币一度突破26000美元
- 专访余承东:对赛力斯的投入不减反增,建立华为生态汽车联盟
- 《封神榜》只是故事,这才是商朝真正的历史
- 区块链又临风口 数字货币概念“起飞”
- 商务印书馆发布3月十大好书 首次推出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简体横排版
- 二里头考古背后有哪些“黑科技”
- 一部手机操纵100个账号,网络“水军”从何而来?|界面科技315
- 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 室温超导希望再现,但疑虑犹存
- 多国友人“云”上“闹元宵” 共飨中华文化盛宴
- ChatGPT大升级,直接能考上哈佛,抢先体验后我慌了
- 为让你花钱,银行很着急了
- 谷歌母公司董事长诉“苦衷”:不想推一个会说错话或说话有毒的系统
- 当巴菲特开始炒短线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