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调休?我举双手双脚同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花瓢白,头图来自:《我,到点下班》 但凡提起“调休”,必能听取中国打工人怨声一片。 昨日,关于调休的建议屡次攀上微博热搜第一,先是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取消调休制度,让春节法定假期放5天,凑出一个9天长假; 其后是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拟提交提案,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 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魏琴建议,每周实行单休日,每月月末连休5天,这样大家每月都有一个可休息5天的小长假。 对于以上的建议,打工人的内心毫无波澜,因为在很多招聘平台上,只要有双休就可以被称为“神仙公司”。既然连双休都无法强制执行,如何能指望落实3天、5天乃至9天的长假?而且在上班族看来,后两种建议不就是“变相调休”吗? 一时之间,更多关于调休的热搜开始“屠榜”,还有人算出扣掉原本的周六日和调休,2023年全年实际放假时间只有10天。 算漏了元旦1天,但大差不差。图/微博 当代年轻人对调休制度的困惑,自调休被发明以来就从未缺席,去年就有热搜#国庆休7上7是种啥体验#,很多网友发出天问:我们为什么要调休?能不能不调休? 因此,即便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重合,有望连休8天,但打工族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假期过后就是连上7天班的“酷刑”,熟悉的配方,注定的煎熬。 无论是小长假还是调休,我都有PTSD了 这个休就非调不可吗? 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预言:随着科技进步,到20世纪末,人们一周只需要工作15个小时。 但如今,每天工作3小时的愿景不仅没出现,我们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拖越长,连放的假都要如数填回来。 可是,企业的发展绝不是靠员工“超长待机”来实现的。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曾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提到,很多工作虽然费时但实质毫无意义,日复一日的工作不过是贪婪和通货膨胀的产物,因为在当下的科技时代,我们现在2天的生产力或许是抵得上过去5天的。 “但是因为贪婪,因为某种必须一刻不停高效工作的蜜蜂综合征,我们依然埋头苦干,为他人赢取收益,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抱负,只因这些抱负挣不了钱。”格雷伯的书中写道。 打工人出现频率最高的表情包。图/《男亲女爱》 既然要调休,又为何非要设置小长假?如果说各种小长假最初是为了拉动内需,促进旅游业发展,但人山人海的景观已经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去景区怕被人踩,吃饭怕被人宰。 对于旅游业从业者而言,假期的过于固定和集中,也使得他们的接待能力很有限。无论是客栈、景区还是航空公司,都无法面对突然扎堆的客人,涨价被人骂,不涨价又会错过不可多得的营业时间。 即便真的不出远门,打工人也会有一种“休闲的压力”,因为小长假过于稀缺,不把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誓不罢休,于是节前铆足劲加班,放假的时候通宵达旦地浪。 这最终只会导致一种结果:当假期结束回到工位上,绝大部分的打工人都低效产出,高效摸鱼,调休日变成官方指定躺平日。 节后状态。图/《我,到点下班》 特别是跨省回家的打工人,路途遥远,前后都得耗一天在路上,掐头去尾后,不仅家里的板凳没坐热,风尘仆仆归来也魂不守舍。 集中放假,集中上班,无论哪一种都极累,所以后来上班族只要看到需要补班的周末,就失去放假的欲望了。 双休日的演变,也是打工人命运的演变 当代人常常对被“偷走”的双休感到愤懑,但这种习以为常的“5天工作、2天休息”工作制也非自古有之,而是劳动人民逐步争取而来的。 美国教授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在《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一书中追溯了这种工作节奏的缘由。 最初,“周末”一词出自英国杂志《注记与疑问》,意指“如果一个人在星期六下午结束一周工作后离开家里,跟朋友把星期六傍晚和星期日消磨在他方,他就会被称为在某某地方度周末”。 英国人的这个新发明贯彻了整个18世纪,星期日则是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尽管宗教改革和后来的清教徒把这一天改为圣日,但很多英国人对禁止在安息日嬉闹的规定不加理会,反而觉得周日就应该喝酒、赌博和享受人生,意识到休闲的重要性。 周休二日,其实是近代的产物。图/《摩登时代》 后来,美国工人进一步争取“周六半天工作制”,美国一般产业工会也努力争取较短工时,这个运动肇始于南北战争之后的19 世纪60 年代,口号是:“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随心所欲”。 “短周六”最先的鼓吹者是印刷排版工会,代表的是从事印刷和书报业的工人,因为报业的性质不需要太长的工时。这种习俗迅速得到蔓延,越来越多公司相继效仿,多放的半天假也让歌舞杂耍剧场、马戏团、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得到迅速成长。 然而,从周六半天制转为一整天假期的过程并不容易,在英国就经过了60年。相对而言,美国的变化更快一些,最早和最受瞩目的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1914年,他把汽车厂的工时从9小时减为8小时,到了1926年又宣布星期六不上班。 福特的理由也相当有前瞻性,因为他认为增加工人的休息时间可以促进消费,当中也包括买汽车和开汽车去旅行的消费。 他的大胆变革在当时受到了全美工业协会和制造业协会的激烈批评,但随着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缩短工时被认为可以缓和高失业率,人们开始对周休二日的制度习以为常,“周末”的观念才逐渐被传播开来。 可见,双休日的演变,也是打工人命运的演变,每一步都来之不易。只是当时的变革者一定没想到,在许多年后的今天,双休日会像砖块一样,被以“调休”的名义随意挪动和堆砌,给打工族造成另一种困扰和悲哀。 有生之年,能等到4天工作制吗? 很多时候,调休是为了补上固定的“五天工作量”。但假如不填满这个工时,我们的工作就真的干不完了吗? 一些新颖的工作实验似乎正在否定这一点。早在2015~2019年期间,冰岛就进行了一项试验,招募了2500名不同领域的员工,让他们每周工作时数由40小时减少至35~36小时,且工资不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员工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在好转,也较少对职业感到倦怠。 去年6月至12月,英国也开展了“每周工作4天”实验,参与企业达60多家,参与员工合计2900人。结果显示,员工缺勤率从每月2天下降到0.7天,离职率下降了57%。最终,有56家决定延长四天工作模式,而其中18家公司已经决定永久采用四天工作制。 减少工时,能让年轻人不那么丧吗?图/《我,到点下班》 比利时在2022年年底也赢得了选择四天工作制的权利,该国首相希望这一变化有助于为比利时僵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活力。 国内的一些公司也加入了探索的队列。去年3月,携程宣布正式推行“3+2”远程办公模式,允许员工周三、周五远程办公,覆盖集团3万名员工,最重要的是不做薪资调整。 乐视也紧跟其后,在今年元旦刚过的第一个工作日,乐视就宣布推行“四天半工作制”,每周三弹性工作半天。这一个小小的喘息空间,或许就能极大提升打工人的幸福感,因为工作日像是被分成了两半,周二就开始有放假的心态。 诚然,减少工时或远程办公不会适用于所有企业,对于自制力差的员工更是灾难,但这种尝试的确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如果工作一定意味着被剥削,意味着要成为螺丝钉后备军,那用更少的工作时长完成同等的工作,余下的时间享受作为人的自由,也不过分吧。 无论是工时增减还是调休的矛盾,最终关系到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博弈。但即便企业再怎么想把工作时间延长,没有人真的可以成为永动机,工作时间一旦超过负荷,再有意义的工作也会变成狗屁工作。 最关键的是,生产力的进步,最终还是要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华和技能,而不是靠日复一日的工作,正如大卫·格雷柏所言:时间不该是拿来度量工作的准绳,因为工作就是度量本身。 打工人最平凡的梦想。图/《我,到点下班》 参考资料: [1]《等待周末: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08 [2]《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中信出版集团,2022 [3]一周只上四天班,可能吗?|看理想 [4]一周只工作四天会怎样?英国超九成试点企业:离职率下降,利润还涨了35% |时代周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花瓢白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货币互换”换什么?
- 剧版《三体》成功发行多个国家与地区
- 国家大剧院荣誉艺术家证书颁发仪式举行
- “疯狂的中药材”:有人高价卖出上百吨货,转眼又得亏本卖货
- 达人争夺战 美团和抖音的一次短兵相接
- 张朝阳与周鸿祎畅聊ChatGPT:数据分割有可能导致国内人工智能革命落后
- 大型沉浸式戏剧庄园《新世界》开启2023年演出
- 情人节甄选腕表为你“表”白心意
- 《法官你好》开播 讲述基层法官故事传递中国司法温度
- 【春节美好事物】让瑞兔带来的喜悦融入生活
- 舞蹈剧场《如见》演出
- 朱一龙倪妮“寻找”《消失的她》
- 打造永生的数字生命 电影里的数字图景能照进现实吗
- 荧屏“闹元宵”:传统文化之美的耀眼“C位”
- (新春走基层)山东多彩非遗民俗“花式”闹元宵
- 中国哪里可以看到“整个宇宙为你闪烁”?
- 影视工业化催生“虚拟城市宇宙” 命名喜欢和水沾边
- 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宣布与SEC达成和解,终止“质押”服务并支付3000万美元
- PE巨头做了笔血亏的买卖
- 【春节美好事物】兔年限定美妆护肤产品上市,貌美只是最基本的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