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恐怖故事:被当众表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苏七年,编辑:游识猷,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情人节到了,有多少人会选择到公共场所,拿上玫瑰花和包装精美的礼物当众表白? 这个标题确实有点油腻了…… | 抖音@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当众表白被分为两种情况:两情相悦就祝双方百年好合,一厢情愿那就是众矢之的。 单方面当众表白类视频的主流评论区 | Bilibili@快看视频video 后者会和很多糟糕的标签绑在一起,比如说“道德绑架”、“自我感动”、“幼稚”等等。 除了单方面公开表白,还有许多糟糕的表白方式,日本网站Kireistyle Woman曾调查了476名女性,其中26%的人都经历过印象深刻的糟糕告白,例如[1]: 那些糟糕告白(一) 告白的人说,“我想当你的小白脸”。 突然把工资单给我看,向我表白。 拿着简历告白,没完没了地说自己的条件,完全进入了结婚模式。 在早上5点收到告白短信。(可能是想表示自己彻夜未眠想得深沉?) 虽然和一位同事只是打过照面从来没说过话的关系,但收到了对方的告白长信,提到了很多事情,很吓人。 在电车上一个陌生男人用震耳欲聋的声音向我告白,“我暗恋你很久了,当朋友也行,请和我交往吧”,我很害怕地假装说自己已经结婚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敢一个人坐电车。 我们周围也有类似的故事,果壳编辑部的大家就踊跃贡献了诸多例子: 那些糟糕告白(二) 半夜一两点往宿舍打电话表白,喝醉了,把全宿舍的人都吵醒了。 我同学被男孩子表白,堵在公园的桥上,不同意就不让她过去。 我朋友上学时有男孩跟她表白,她不同意,结果那个男孩当众抽了她一巴掌,还霸凌所有跟她关系好的男生。 有人看上我舍友后每天蹲在宿舍门口观察她,这期间没人知道这人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用忘带手机的借口拿到我室友的手机,套到微信号后加微信疯狂表白。 一个人加了我微信,说“我们一个姓,还都在朝阳区,很有缘,要不要处对象”。 这些糟糕表白的背后有些什么共性?为什么明眼人一看就没啥好结果的糟糕表白,却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呢? 糟糕表白,都糟糕在哪里? 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糟糕点是,这些表白完全忽视了被表白者的意愿。 比如当众表白,就是让对方暴露在公开的视野下,让对方感到压力,承受己方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不符合人际交往里的礼貌和得体原则“使别人受损最小化,使别人获益最大化”。 另一个糟糕的地方,就是对自身行为的强行合理化,比如“我都这么爱你了,你竟然敢不答应,我一定要惩罚你,一定要让你答应我”。认定为“爱”付出的一切必须得到回报与奖赏,也就是被表白者的同意,这无疑是一种扭曲的错误观念。 糟糕表白者会有扭曲的信念,原因有二。一方面与其自身的人格有关系,过度自恋、冲动性高、缺少共情能力等特质都可能促使人单方面自说自话,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被拒绝之后恼羞成怒 | 律动心理 另一方面,社会层面的“真爱迷思”也可能助长糟糕表白的出现。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认为,这种迷思指的是[2]: “真爱是永不褪色的激情之爱;如果你处于真爱之中,你应该与那个人结婚;如果爱情结束,你应该离开那个人,因为那不是真爱;如果你能找到合适的人,你将永远拥有真爱。” 对真爱过于执着,外加对爱情虚幻错误的想象,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忽视对方实际的优缺点;认为对方“从来没有真正地理解自己”;得到“真爱”前会固执追求,得到“真爱”后又很容易回避问题、用暴力或冷暴力强迫对方符合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等[3]。 在爱情故事的模板中,“追求类”、“一见钟情类”的故事特别多。但这些叙事往往只提到“王子对公主一见钟情,通过锲而不舍的追求,公主终于爱上了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婚后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何具体地度过每一天。“幸福”在这里脱离了实际,是空洞的,无经验的。 并且有些行为(强吻没有知觉的女孩,趁仙女洗澡偷走她的衣服)一旦打上“为了真爱”的标签,就很具有迷惑性,甚至被当成“用情至深”的例子流传后世。家长反对还能成为戏剧性的来源,为故事附加上“反抗家长威权”的光环。 如果不喜欢,我觉得被表白者把蜡烛一脚踢飞也没啥问题 | 荔枝新闻 这些故事中,追求者有发声,双方家长有发声,但唯独被追求者本身的意愿被忽视了。过于强调爱情神话,忽视了恋爱关系其实是双向的这件事,就会引发这种糟糕告白。 更糟糕的是,身处东亚文化圈的我们,经常不擅长反抗,缺少拒绝糟糕告白的实践手段。因为文化要求人们考虑对方的感受,却很少告诉我们,如果对方不遵守这条潜规则、不考虑自己的感受,自己怎么应对。 考虑对方心情的委婉拒绝,却变成了“无法拒绝” 东亚文化特别注重对方的想法,考虑对方的感受,会尽可能表达跟对方一致的观点,避免分歧公开出现。这种“尽可能保持人际和谐”的潜意识,导致拒绝会特别艰难,不能直接说“不”,必须用极度委婉的说法表达出来。 这种委婉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高语境文化[4]。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不直接说出他们的意思,而是通过非语言行为(表情、眼神、动作)、暗示、隐喻等方式传递信息,注重的是交流语境; 与之相反,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更明确的表达和更直接的沟通,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注重的是信息本身。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区别 | 英語島 高低语境对我们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比你想象中大得多。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不同语言中的否定疑问句。 比如“你不喜欢我吗?”,中文里的回答模式是“是的,我不喜欢”,或者说“不,我喜欢你”。 如果换种方式,说“不,我不喜欢你”,就会显得非常生硬,而“是的,我喜欢你”更是让我们难以理解这人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有点绕?看英文更绕!因为它的表达方式跟中文是反着来的,这是无数学生学习英文时难忘的痛。 学生们需要被多次提醒,“Don't you like me?”不能说“Yes,I don't”,而应该说“No,I don't”,不管对方语气怎样,不管对方是不是在用反问暗示情绪,都只针对“喜不喜欢我”,做出是否的判断。[5] 中文里体现的就是一种高语境文化思维,更强调上下文的语境,并且弱化可能存在的分歧,而英文中的低语境文化思维则会更就事论事一些。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Yes,I don't”的思维模式所以不觉得奇怪,但实际上这种回答方式是很玄妙的。 非中文背景的人对中式回答的困惑程度,跟高中生对英文的困惑其实差不多,因为它其实糅杂了肯定与否定,堪称中式委婉的精髓体现:我甚至要先“同意”你的部分看法,才能说出我真实的反对。 各种语言表达同意/不同意的话语,本来想说中文哪是这样的,但想到对否定疑问句的回答我沉默了……[6] 双方的语境文化要一致,否则会变成单方面霸凌 一般认为,我国整体上会更趋近于高语境文化,“一切尽在不言中”。与亲密关系有关时也是如此,研究显示中国人更倾向于非直接的交流方式。[7]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当众告白,被表白者甚至都不会说“我不喜欢你”,它太直接了,而是要说“下次”、“再说”、“我们私下沟通”,或是苦笑着双臂交叉做出防卫姿态,并不停地把花和礼物推回去。 在这件事上高赞评论还是很公允的:人家姑娘压根不愿意 | 抖音@杭州日报 如果不给对方留面子,直接了当地拒绝表白者的要求,可能会收获一大堆社会压力,比如被打上“冷酷”、“不近人情”的负面标签,甚至得到 “装什么清高”、“真以为自己多好看”等诋毁。 “无情拒绝”,很多时候其实就是直接拒绝、不留余地,这会被形容为“无情”、“高冷”,因为伤害到了告白者的赤诚之心 | Bilibili@阿吉说漫 所以会有专门的文章,来教导“给对方留面子”的拒绝方法,什么“我有喜欢的人”啊,“刚从上次恋爱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想恋爱啊”之类的…… 有时候,就算对方让自己很困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还是要给对方留面子…… | 新浪女性 含糊、委婉、留有余地的拒绝用语,碰上死乞白赖的告白者,就有点像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前者遵循高语境文化的规则,考虑对方感受,另一方却使用低语境文化的规则, “你没直接拒绝,我就当你答应了”。 对方永远以为自己还有机会,永远想要一个肯定的回答。脱离语境后有多重解读空间的回答,也有可能在事后被曲解,成为倒打一耙的证据。 还要怎么直接拒绝?直接说“我不喜欢你”,有时都能被强行曲解成“先试试说不定以后就喜欢上了” | 抖音@杭州日报 表白不是一个人硬拖另一个人表演出的舞步,而是双方形成默契后不失分寸你来我往的交手。更直白一点,表白是双方喜欢彼此的结果,而非让对方喜欢上你的手段。 这句话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版本的隐喻,那就是“表白是最终胜利时的号角,而非发起进攻的冲锋号”,虽然它指出的方向大致正确,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暗示“进攻”、“攻克”的比喻也很糟糕。 恋爱并不是战争、任务、攻略或占有,表白成功永远不是某种值得炫耀的战功,恋爱中的对方也不会是你拿下的某种战利品。 等到越来越多的人能真正明白,彼此对等与尊重的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的时候,相信情人节垃圾桶里的公开表白失败的玫瑰花,也会越来越少吧。 参考文献 [1]女性に聞いた!引いてしまった男性からの愛の告白「メールで朝5時に告白」「ひもになりたい」-キレイスタイルニュース.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s://kireistyle-woman.com/news/wedding/contents/70178 [2]The Myth of True Love - Carolina Sex Therap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rolinaswc.org/the-myth-of-true-love [3] Park, W. (2019). The dark side of believing in true lov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0211-the-dark-side-of-believing-in-true-love [4] Korac‐Kakabadse, N., Kouzmin, A., Korac‐Kakabadse, A., & Savery, L. (2001). Low‐and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owards mapping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8(2), 3-24. [5] When “Yes” means “No”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23). Retrieved 13 February 2023, from https://www.uglobaleyes.com/single-post/2018/10/31/when-yes-means-no-i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6]How different cultures say “I disagree”. (2013). Retrieved 13 February 2023, from https://qz.com/117519/how-different-cultures-say-i-disagree [7] Ge, F., Park, J., & Pietromonaco, P. R. (2022). How You Talk About It Matters: Cultural Variation in Communication Directnes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53(6), 583–60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苏七年,编辑:游识猷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甜宠式恋情救不了偶像剧套路
- 商务印书馆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全编60种在京发布
- 《水浒》太“毒”不该进入教材?教育部门这样回应
- “后春节档”电影市场佳作不断
- “毕昇书坊”亮相北京印刷学院 打造出版人才综合实训基地
- 吸尘器充电爆炸:威力巨大 卧室烧黑
- 微博大V,被罚1个亿
- 我们是怎么“扫蝗”的?
- 微软的“情人节礼物”:发布Edge更新 永久禁用IE11桌面浏览器
- 爱马仕打造春季主题橱窗,优衣库联名JW Anderson新系列亮相
- 101系选秀落幕,社内选秀风正起时
- 华润怡宝要摆脱“千年老二”的位置还很难
- 科技早报
- 【直击2023年巴展】一场投资万亿的革命正蓄势待发
- 近20国艺术精品在沪展出 描绘“艺海丝路”
- 无光罩光刻,靠谱吗?
- 你吃的食物,够“新鲜”吗?
- 总产值已突破2200亿元 国产动画缘何大放异彩
- 人类头像简史
- 上海弘扬国兰文化 幽兰素馨悠悠香飘古典园林
- 搜索
-